我國首個業務化運行的星地激光通信地面站在帕米爾高原正式建成
9月15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自主研制成功的500毫米口徑激光通信地面系統在帕米爾高原完成部署,標志著我國首個業務化運行的星地激光通信地面站正式建成,并進入常態化運行階段。
該站的建成打通了星地激光通信全鏈條業務流程,將進一步推進星地激光通信的工程化應用,改變我國目前衛星數據接收僅靠微波地面站的現狀,為遙感觀測、衛星互聯網等航天工程任務提供重要支撐。
隨著我國航天技術的快速提升,衛星技術呈現變革性發展的態勢,衛星探測產生的數據呈幾何級增長,海量數據無法及時下傳的問題日益突出,該問題嚴重制約了我國太空資源的高效利用。
星地激光通信以激光為載體,可實現衛星與地面之間的高速信息傳輸,是未來星地高速通信的重要手段。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高級工程師李亞林介紹,區別于傳統的微波通信,星地激光通信的優勢在于可用頻譜資源極其豐富、帶寬可達數太赫茲(THz),相較于微波通信提高了十倍到近千倍。如果將頻段比作道路,那么微波X頻段是單車道,微波Ka頻段是四車道,而激光可容納成百甚至上千車道。此外,激光通信系統重量輕、體積小、功耗低、保密性強,能夠滿足星地海量數據傳輸需求。
星地激光通信存在易受多云、雨雪等天氣和大氣湍流影響的問題,合理的站址選擇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復雜非穩態大氣信道導致的光束質量惡化,提高星地激光通信的性能和可用度。激光通信地面站所在的帕米爾高原慕士塔格峰區域大氣條件好,視寧度優,可媲美世界一流光學站址,且氣候干燥少雨,全年均可開展星地激光通信任務,為星地激光通信的業務化運行提供了優良的條件。
自2019年以來,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在自然條件惡劣的帕米爾高原建設完成了星地激光通信地面站,包括位于海拔約4800米的科研區和位于海拔3300米的保障區,激光通信地面系統部署在科研區,運維人員工作在保障區,未來將通過遠程操作方式實現長期可靠的業務化運行。
項目團隊先后突破了大氣信道預測及任務規劃調度、激光信號的快速捕獲建鏈和自適應光學校正、復雜大氣條件下的無誤碼傳輸等一系列關鍵技術,實現了夜間星地激光通信的常態化運行。近期,項目團隊又攻克了白天強大氣湍流、強背景光下的可靠星地激光通信難題,首次成功完成了白天星地激光通信業務化運行試驗。該項工作將星地激光通信的可用時段提高了近一倍,進一步支撐了星地激光通信地面站的業務化運行。
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主任黃鵬介紹,星地激光通信地面站的常態化運行,將充分積累星地激光通信的工程應用經驗,為我國下一代星地海量數據傳輸體系規劃和我國新一代衛星地面站網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當前正在規劃論證建設國家激光通信地面站網,通過在我國西南、西北和東部布局建設多個激光通信站進行組網,可以進一步克服天氣對星地激光通信的不利影響,大幅提高星地激光通信的可用度。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