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我國可控核聚變技術商業部署按下“快進鍵”
5月,我國核聚變裝置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園區(BEST)開啟工程總裝。同一時期,美國也啟動了核聚變發電原型機SPARC建設。全球范圍內一場圍繞可控核聚變技術的科技“賽跑”正悄然展開。
我國技術部署蹄疾步穩
今年以來,我國可控核聚變技術商業部署按下“快進鍵”。3月,我國核聚變裝置BEST首塊頂板順利澆筑,標志著BEST全面進入分區完工、分區交付的階段;5月,BEST在安徽合肥開啟工程總裝,較原計劃提前兩個月,預計2027年建成、2030年實現發電。
BEST將在第一代中國人造太陽EAST裝置基礎上,首次實現聚變能發電演示,推動燃燒等離子物理研究,為我國聚變能發展提供開創性支持。BEST核心目標是首次實現氘氚燃燒等離子體的穩定運行并演示發電,填補從“實驗堆”到“示范堆”的工程化空白。光大證券指出,BEST啟動標志著我國在可控核聚變領域的技術突破和工程化應用進入新階段。
作為全球首個緊湊型聚變實驗裝置,BEST采用模塊化設計,體積比傳統裝置如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縮小40%,但聚變功率密度提升3倍,計劃2027年驗證能量凈增益,即輸出能量超過輸入能量,為聚變發電商業化提供關鍵數據,2035年建成聚變工程示范堆,2050年前實現聚變能商業化發電。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為ITER貢獻突出。ITER組織4月底宣布,經過數十年努力,這一由30多個國家參與建造的“人造太陽”已完成其“電磁心臟”——世界最大、最強的脈沖超導電磁體系統的全部組件建造,標志著向實現可控核聚變能源邁出關鍵一步。
ITER是一個能產生大規模核聚變反應的托卡馬克裝置,旨在模擬太陽發光發熱的核聚變過程,探索可控核聚變技術商業化可行性,由歐盟、中國、美國、日本、韓國、印度和俄羅斯等共同資助。
托卡馬克是一種利用磁約束來實現受控核聚變的環形容器,新建成的脈沖磁體系統是托卡馬克裝置的“電磁心臟”。ITER組織總干事彼得羅·巴拉巴斯基說表示:“在這一國際合作中,中國貢獻至關重要。在可控核聚變領域,中國無論是在資源部署還是工業能力部署方面進展都較快。”
據悉,ITER磁體饋線系統由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研制,被稱為ITER磁體系統的“生命線”。作為ITER中國工作組重要單位之一,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承擔了超導體、校正場線圈、磁體饋線、電源、診斷等眾多采購包,占中國承擔ITER采購包任務的大部分。
美國啟動建設原型機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稱,5月,美國可控核聚變技術初創企業CommonwealthFusionSystems在波士頓郊外一座工業園區啟動核聚變發電原型機SPARC建設。SPARC是一個類似“甜甜圈”形狀的托卡馬克裝置。托卡馬克裝置中央是一個環形真空室,外面纏繞著線圈。通電的時候,托卡馬克裝置內部會產生巨大螺旋型磁場,將其中的等離子體加熱到很高溫度,以達到核聚變目的。截至目前,科學界傳統觀點認為,托卡馬克裝置越大,性能越強。
CommonwealthFusionSystems公司表示,SPARC尺寸與現有中型聚變裝置相當,但磁場更強。通過強大電磁鐵產生適合聚變能的條件,包括超過1億攝氏度的內部溫度,預計將產生50—100兆瓦聚變功率,實現大于10的聚變增益。SPARC產生的能量是煤炭或天然氣的1000萬倍。
如果一切按計劃推進,SPARC有望在本世紀三十年代初成為美國首個商業可控核聚變發電設施,預計可產生400兆瓦電力,相當于15萬戶家庭用電需求。
目前,SPARC一大障礙是能否建造足夠強大的磁體來駕馭熔融、難以馴服的等離子體,即發生核聚變反應的帶電氣體超熱云團,等離子體溫度極高且非常,其密度比空氣低100萬倍。同時,還要克服能量凈增益問題。
據悉,CommonwealthFusionSystems公司已經募集20億美元私人資本,目標是本世紀30年代在弗吉尼亞州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聚變供能發電廠。
今年初,美國能源部宣布為核聚變創新研究引擎合作組織中的6個項目提供1.07億美元資金,推動美國聚變能源戰略提速。根據美國《聚變能源法案》,為加快先進核反應堆部署,聯邦政府將為商業核聚變裝置頒發許可證,以簡化商業核聚變的實施過程。
5月23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了一系列有關核能的行政命令,涉及對美國核管理委員會進行全面改革、修改監管流程以加快核反應堆測試等,希望2029年1月即特朗普第二任期結束前“測試和部署”新的核反應堆。美國媒體指出,受政策利好,美國可控核聚變技術商業化將進一步提速。
商業化仍需克服諸多挑戰
國際能源署預測,到2030年,全球核聚變市場規模有望達到4965.5億美元,2024至2030年間復合年均增長率為7.4%。
方正證券表示,可控核聚變或作為能源終極解決方案,商業化發展前景十分廣闊,近年來國內外可控核聚變項目持續推進,為商業化落地奠定基礎。
湘財證券指出,AI算力爆發帶來的電力需求激增,推動核聚變技術研發部署加速。今年以來,國內相關項目招標亦加快落地,看好核聚變技術發展加速。
目前,核聚變技術原理雖已基本解決,難點卻集中在如何維持反應足夠長時間。也就是說,雖然科學原理清晰,但創造和約束這個“小太陽”的巨大工程和物理挑戰不容小覷,需要克服諸多極端條件,包括上億度高溫、強磁場、強中子輻照等。
聚變工業協會首席執行官安德魯·霍蘭德表示:“現在的問題是,何時才能建成這樣一臺機器。”
美國能源部核聚變能源科學辦公室主任讓·保羅·阿蘭認為:“我們需要考慮培育更多核聚變用氚燃料所需的供應鏈,這需要獲得鋰資源儲備。全球范圍內,鋰需求十分旺盛。”
“數字化時代,我們需要盡可能多的電力,”弗吉尼亞州州長格倫·揚金強調,“誰能贏得這場競賽,誰就能迅速抓住經濟機遇。”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