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預計全國全社會用電量約為6.9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8.5%,增速同比上升1.9個百分點
“2018年預計全國全社會用電量約為6.9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8.5%,增速同比上升1.9個百分點,明顯超出預期”,在12月1日舉行的國網能源研究院2018年成果發布暨能源轉型發展研討會上,國網能源研究院總工程師張全介紹道。
受多重因素疊加影響,預計全年電量增長明顯超出預期。國網能源研究院發布的《2018中國電力供需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將研究結論分為高、中、低三個方案作情景模擬,在中方案情景下,受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網改造升級紅利釋放等因素提振,第一產業用電預計增長9.0%;受“藍天保衛戰”等因素影響,高耗能行業生產有所放緩,但現今制造業引領第二產業用電較快增長,預計增長6.1%;考慮今年夏季溫度依然偏高及技術因素,第三產業和居民生活用電增速與上年基本持平,分別為10.5%和8.3%。
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在發布會上指出,我國能源轉型呼喚能源高效利用,呼喚能源結構向綠色低碳轉型,呼喚改變能源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國網能源研究院的系列報告結合能源轉型和再電氣化背景,對我國能源電力行業進行全景掃描和短中長期預測。
報告顯示,2017年全社會電氣化水平持續較快上升,加速替代煤炭和石油消費。2017年,發電能源消費總量約19.0億噸標準煤,同比增長7.0%,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達42.3%,創歷史新高。
預計2018年全國新增發電裝機總規模約12361萬千瓦,同比減少7.6%,累計裝機容量將為19.0億千瓦左右,同比增長7.0%,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占比39.3%。報告指出,我國新能源裝機規模、增速全球第一,清潔能源將逐步成為電力供應主體,預計2050年風電、光伏裝機容量占比之和將超過一半,發電量占比之和將超過三分之一,煤電裝機容量將在2025至2030年前后達到12~13億千瓦的峰值。
電力需求方面,今年用電量超出預期的原因是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動能快速成長、電能替代力度加大、氣候氣溫影響明顯等多重因素的疊加。報告認為,建筑部門將是電氣化水平提升最快的部門,需求側資源與新型儲能將迎來發展機遇期,規模持續增長,成為重要的靈活性資源。
電網建設方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220千伏及以上線路長度提升了24倍、公用變電容量增長了124倍,形成6個區域和省級交流同步電網,全面解決無電人口用電問題,最高電壓等級提升至1000千伏,有效支撐了經濟社會發展。報告展望,我國跨區輸電通道容量將在2035年、2050年將由當前的1.3億千瓦分別增長至4億、5億千瓦左右,“西電東送”“北電南送”規模將不斷擴大。
電力市場體制機制建設方面,2017年我國上網電價略有回升,輸配電價及銷售電價下降,電力體制改革成效初顯,但交叉補貼現象依舊嚴重。未來應進一步加強促進可再生能源消納的市場機制創新,積極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配額制與綠色證書交易機制,促進可再生能源在大范圍的資源優化配置。
此外,報告還預測我國電力系統成本將呈現先升后降趨勢,度電平均成本將在2025年前后達峰,2050年降至當前水平的60%~70%左右;電力系統碳排放總量將在2025年前后出現峰值,峰值水平約為45~50億噸。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