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馬鈴薯加工業還處于初級階段,加工產品的市場潛力巨大
土豆,學名馬鈴薯,祖籍是南美洲的秘魯和玻利維亞等地。大概在公元1570年時,我的祖先隨西班牙人到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后來又輾轉進入意大利和歐洲各地。根據有關資料推測,我的祖先可能于17世紀初(明末)跟隨歐、美傳教士進入了中國,算得上是個泊來品,所以這里有些地方稱我為洋芋、荷蘭薯等。
在中國,馬鈴薯也是繼玉米、水稻和小麥之后的第四大糧食作物。自1995年以來,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均居世界第1位。2014年,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為556.2萬公頃,總產量為9485.2萬噸,占世界馬鈴薯種植面積和產量的比重分別為30%和24%,而占我國糧食總種植面和總產量的比例分別為5.2%和14.8%。自2006年以來,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呈逐年遞增趨勢。
馬鈴薯是糧、菜、飼、加工兼用型作物,適應性廣、豐產性好、營養豐富、經濟效益高,已成為世界上繼水稻、小麥和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糧食作物。馬鈴薯在我國各個生態區域都有廣泛種植,尤其是已經發展成為西部貧困地區和邊遠地區的重要支柱產業。
我國馬鈴薯產業存在問題
1、脫毒種薯少,擴大產業規模的基礎不牢。我國脫毒種薯應用面積僅為馬鈴薯種植面積的20%左右,而發達國家在90%以上。由于種薯帶毒,馬鈴薯病害發生嚴重,導致減產10%~30%,嚴重的達到70%以上。目前,馬鈴薯種薯質量監督體系不健全,沒有統一的脫毒種薯生產操作規程,缺乏質量標準和檢測手段,種薯質量參差不齊,成為制約我國馬鈴薯產業發展最突出的問題。
2、專用品種少,優化產業結構的支撐不強。多年來我國馬鈴薯育種以鮮食食用、抗病為主,忽視了加工等專用品種的選育,導致馬鈴薯品種單一。國內專用薯比例僅為5%左右,而發達國家多在70%以上。由于缺乏適合加工全粉及炸片、炸條的馬鈴薯品種,許多加工企業設備閑置,開工不足,市場需求主要靠進口解決。
3、大型企業少,提升產業效益的平臺不穩。我國馬鈴薯加工企業雖然有4500家左右,但規模化的加工企業只有100家,大多數加工企業生產規模小,設備陳舊,技術落后,特別是管理方式和經營理念不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直接影響馬鈴薯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4、技術水平低,推動產業升級的動力不足。大部分地區農民仍然采用傳統的栽培模式,生產管理方式粗放,特別是生產機械化水平落后,農機作業率不足1%,而發達國家達到80%以上,嚴重制約了馬鈴薯的專業化、標準化和產業化發展。馬鈴薯貯藏基本以農戶分散貯藏為主,設施簡陋,貯藏量小,損耗大,遠不能適應規模化生產與加工的需求。
發展馬鈴薯加工業意義重大
發展馬鈴薯加工業,能夠將馬鈴薯生產潛力轉化為現實供給和消費能力,推動供需雙增長,助力產業扶貧,滿足居民營養健康需求。
1、能夠連接生產和消費
從供給角度看,通過利用冬閑田、提高馬鈴薯單產等,馬鈴薯的生產能力能夠從目前的1億噸提高到至少3億噸以上;從需求角度看,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馬鈴薯主食、功能食品、快餐食品、休閑食品等消費需求迅速增加。通過發展馬鈴薯加工業,能夠架起生產和市場之間的橋梁,將生產能力轉化為消費能力,供需有效銜接,推動供需雙增長。
2、能夠帶動農產品增值
發展馬鈴薯加工業,能夠將貧困地區的“原字號”產品轉化為“工字號”產品,有效帶動農產品增值、農民就業增收,助力產業扶貧。
3、能夠改善膳食結構
發展馬鈴薯加工業,能夠將食物攝入由細轉粗、營養攝入由偏轉全,改善膳食結構、促進營養均衡、預防慢性疾病,滿足居民營養健康需求。
馬鈴薯除作為人、畜的糧食和作為蔬菜鮮食之外,其加工用途非常廣泛,可以加工出馬鈴薯淀粉、馬鈴薯全粉等初級產品,以此為原料又可以生產酒精、葡萄糖、飴糖、變性淀粉等在醫藥、化工、食品、造紙行業中具有重要作用的產品,馬鈴薯本身還可以加工出各種各樣的食品以豐富市場供應,提高馬鈴薯的利用價值。
從市場前景看,馬鈴薯淀粉廣泛應用于食品、醫藥等高端產業,衍生品多達2000種以上;加工增值空間大,加工成普通淀粉可增值1倍以上,加工成特種淀粉可增值十幾倍,加工成吸水樹脂可增值8倍,生產環狀糊精可增值20倍,生產生物膠增值高達60倍以上。特別是馬鈴薯加工食品尚屬新興市場,潛力巨大,目前發達國家的馬鈴薯加工業70%是食品加工,中國還處于初級階段,加工產品的市場潛力巨大。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