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田園綜合體提出背景分析
一、經濟新常態下,農業發展承擔更多的功能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地方經濟增長面臨新的問題和困難,尤其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逐步開展,對第一、二產業發展方式提出更高的“質”的方面要求,農業在此大環境下既承擔生態保護的功能,又承擔農民增收農業發展的功能。
二、傳統農業園區發展模式固化,轉型升級面臨較大壓力
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農村產業發展的內外部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傳統農業園區的示范引領作用、科技帶動能力及發展模式與區域發展過程中條件需求矛盾日益突出,使得農業園區新業態、新模式的轉變面臨較多的困難,瓶頸明顯出現。
三、農業供給側改革,社會資本高度關注農業,綜合發展的期望較強
經過十余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及各級政策的引導發展,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迅速,基礎設施得到改善、產業布局逐步優化、市場個性化需求分化、市場空間得到拓展,生產供給端各環節的改革需求也日趨緊迫,社會工商資本也開始關注并進入到農業農村領域,對農業農村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工商資本進入該領域,也期望能夠發揮自身的優勢,從事農業生產之外的二產加工業、三產服務業等與農業相關的產業,形成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模式。
四、土地政策日趨嚴格、管理強度加大,尋求綜合方式解決發展問題
隨著經濟新常態,國家實施了新型城鎮化、生態文明建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一系列戰略舉措,實行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的“雙控”,嚴格節約集約用地管理。先后出臺了《基本農田保護條例》、《農村土地承包法》等,對土地開發的用途管制有非常明確的規定。特別是《國土資源部 農業部關于進一步支持設施農業健康發展的通知》(國土資發〔2014〕127號)的發布,更是將該要求進一步明確,使得發展休閑農業在新增用地指標上面臨著較多的條規限制。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