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切斷全球供應鏈閉環 中國制造業亟須向中高端邁進
“病毒的影響已然越來越深遠,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牽一發而動全身,越來越多的國家正在通過大規模貨幣寬松、限制交通人流物流等舉措控制疫情的蔓延,甚至已經有多個國家開始限制或者停止糧食出口,疫情正以復雜方式影響著全球供應鏈,擾亂著世界經濟秩序。疫情結束后,中國制造業供應鏈體系需要及時做出改變,隨著收入水平、要素成本的提高,發展強勁的制造、創新能力,成功轉向中高端產業,融入未來的全球供應鏈。”
全球供應鏈受到沖擊 產業鏈閉環短期難恢復
業內人士認為,疫情在韓國、日本及歐美的擴散,將使全球供應鏈面臨全面沖擊。“目前全球存在三大生產網絡:以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為核心的北美產業鏈,以德國、法國、意大利等為核心的歐盟產業鏈以及以中、日、韓為核心的東亞產業鏈。每條產業鏈上都有國家面臨疫情挑戰。”山東省社會科學院二級研究員張衛國說。
據不完全統計,受疫情影響,目前全球已有110多個國家和地區對航班、列車、船舶實施限制,60多個國家(地區)關閉部分甚至全部口岸,或加強口岸檢疫;近30個國家對貨物進口進行限制。業內人士認為,全球貿易規模將因此嚴重萎縮。
疫情直接制約全球產業鏈的人員、物資流動,長期來看,出口企業人員出國受限,業務拓展受阻,將影響下半年以及2021年市場開拓。另據新華社報道,聯合國糧農組織說,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影響一些國家和地區糧食安全。除非快速采取行動,保護最脆弱環節,保證全球糧食供應鏈通暢,緩解疫情蔓延對整個糧食體系的影響,否則將面臨糧食危機迫近的風險。
張衛國認為,中國只是全球產業鏈的一環,與中日韓產業鏈、歐洲產業鏈關系都相對緊密,中國企業的復產復工,并不代表全行業產業鏈恢復,海外也會反向制約中國企業的復產復工。全行業產業鏈若無法形成有效閉環,生產中斷持續時間將比預期更長。
專注于供應鏈分析、優化設計解決方案的LLamasoft公司CEO Razat Gaurav認為,基于對不同行業的數據進行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對不同的行業都造成了沖擊,在供應鏈上體現出了三大風險點。第一點取決于在疫區生產設施的數量,包括供需關系的情況;第二點在于相關的企業是否有一些其他的選擇,是不是有其他的供貨商或可替代的零部件;第三點在于現在企業的庫存當中是否有足夠緩沖的生產資料儲備。
實際上,之所以出現上述風險點,其根本原因是過去許多公司的決策,都是基于成本最低、流動資金效率最高來做考量,這就導致了他們的供應和生產的集中度非常高,在緊急情況下就會出現單個故障點影響全盤的問題。同時也可以看到有些公司希望庫存維持在比較精簡的水平,但是一旦出現像全球大流行疫病的情況,供需關系就會出現許多變化,在物流方面和緊急情況下出現一些瓶頸和障礙。
“疫情還讓許多消費產品公司一個非常嚴重的痛點暴露了出來,”Razat說,“這些公司往往只認識自己的一級供應商,而對二級、三級供應商的了解非常少。”這一缺陷讓他們在疫情發生之后,完全無法對自己的供應鏈進行有效的控制,因為短缺的源頭可能不是因為一級供應商,而是因為二級或三級供應商,對這些供應商了解的缺席,將會造成供應鏈整體的崩潰。
例如,從餐飲業來看,當下全國餐飲堂食部分正在陸續恢復,可越來越多的餐飲老板意識到此次疫情對整個餐飲上中下游供應鏈的破壞,上中游的產業形勢同樣不容樂觀。2016年之前,上半場的餐飲業主要圍繞C端展開,2016年之后B端開始成為各大餐企布局和爭搶的重點,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供應鏈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海底撈、西貝、真功夫等都開始大手筆向供應鏈端延伸,盡管路徑和切入點不盡相同,但供應鏈背后蘊藏的巨大價值已然清晰。業內人士認為,得供應鏈者將在未來的餐飲競爭中游刃有余,在當下疫情期間,手握供應鏈優勢的餐飲企業在自救過程中明顯更加從容。
再比如,我國奶業發展高度依賴進口,從優質飼草到飼料原料,從種牛到遺傳物質,從基粉到奶粉關鍵配料等都是全球供應。目前全球疫情大流行,首當其沖影響的便是全球化的供應鏈。一旦供應鏈發生斷裂,各種生產問題便會逐漸顯現,比如奶牛養殖成本或亮“紅燈”,乳鐵蛋白、乳清等進口貨受波及,進口奶粉恐遭漲價或斷貨等。在國外疫情暴發初期,業內就在擔憂上游供應鏈是否會受到影響,畢竟乳企生產嬰配粉的原輔料大多依靠進口。有代理商表示:“在上游原料儲備上沒有預見性的乳企肯定會吃大虧,原料緊缺對國內奶粉品牌生產將會造成不確定性。
當下,如何保障生產的連續性和原料庫存,是國內一些乳企亟須解決的核心問題。”也有業內人士說:“現在物流體系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可能會拖累后期原輔料的供應,供應鏈形勢不太樂觀。比如奶酪,如果受疫情影響,海外奶酪需求減少,乳清粉的產能可能會下降,這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國內原料供應,刺激原料價格上漲。”
全球供應鏈面臨重塑
中方把握機遇承接高端制造業國際轉移
在此前召開的二十國集團貿易部長應對新冠肺炎特別視頻會議上,輪值主席國沙特向外界公布會議公報表示,二十國集團確認針對疫情采取的緊急措施將是必要、有針對性、透明和暫時的,同時將避免相關政策對國際貿易造成不必要的障礙或對全球供應鏈產生破壞性影響。
會上,中國商務部部長鐘山向各方提出3點建議:一是加強防疫物資國際合作,共同保障各國人民和醫務人員的生命安全;二是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積極采取減免關稅、取消壁壘、暢通貿易等舉措;三是維護全球開放合作環境,保持市場開放,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反對保護主義。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3月19日在紐約召開在線記者會時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帶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健康危機,幾乎可以肯定,全世界將損失至少3.4萬億美元收入,全球經濟會進入衰退期,并可能達到創世紀的規模。古特雷斯還強調,現階段必須消除貿易壁壘,重塑國際供應鏈。
“從中長期來看,新冠肺炎疫情將會對全球供應鏈產生巨大影響。”Razat表示,“未來,關于供應鏈的底層設計將會有非常激烈的辯論,我們會看到一個全球制造業供應鏈的再平衡。”
“對于不同的行業,再平衡的答案是不一樣的,”Razat說,“整體而言會有以下這幾個因素,包括整體的生產成本、對于企業服務水平的影響以及產品質量的考慮。”
“現在的好消息是中國的很多工廠已經逐漸開始復工了,工廠也正常開始運作起來。對于那些依賴于中國供應鏈的企業來說,這是一個非常正面的,也是非常鼓舞人心的好消息。”Razat表示。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制造業500強企業復工復產率達到97%,制造業大省廣東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復工率已超過8成。
目前,市場上關于中國在未來全球供應鏈中的角色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疫情暴發初期,有人擔憂疫情將加劇跨國公司重新布局供應鏈的步伐,一些產業將加速移出中國;全球疫情蔓延后,外資人士對中國防控成效認可,被視為產業鏈可能加速流向中國的信號。
有經濟學者認為,從這次疫情,可以看到全球產業鏈,對中國供應鏈的高度依賴,而中國多措并舉,同步推進疫情防控和企業有序復工復產,體現了在危情下的快速反應機制和抗壓能力,這也會令國際社會對于中國供應鏈體系的穩定性提振信心。不應夸大疫情對于中國角色的影響,但作為“世界工廠”,中國應繼續營造更公平開放的市場環境,加快向產業鏈、價值鏈上游延伸,早日完成在全球產業鏈中的轉型。
“中國在未來仍然會是制造業大國,很多企業還是會選擇中國作為產能集中地,”Razat說,“同時,這些企業也可能會去考慮其他一些國家,像印度、東歐和墨西哥,或者是將部分的產能搬回到他們國內。”這是為了降低供應鏈的風險,確保不會因為單個環節的問題導致整個供應鏈的崩潰。
面對這一過程,中國依然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以融入未來的全球供應鏈。如實施中國成品的全球擴張戰略,擴大其進入全球供應鏈的范圍,其中并購戰略是增強全球布局的可行選擇。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擁有龐大的消費群體優勢,這是促使許多公司保持在華生產制造能力的充分理由,而政府的激勵措施可以在推動中國制造業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提高在中國境內經商的便利性也會有所幫助。“截至2019年12月,中國的營商環境全球排名已經上升至第31位,改善這一地位將有助于其融入全球供應鏈。”Razat說。
專家認為,目前全球供應鏈是跨國公司基于全球配置資源形成的,由強大的市場力量所主導。當疫情蔓延到海外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全球化時代,人流、物流大融通,想找到一個避風港并不容易。
野村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陸挺認為,看待供應鏈問題不能走極端,擔心疫情后全球供應鏈會與中國脫鉤過于悲觀;因為其他國家疫情仍在發展,就認為中國可能成為資金、供應鏈的避風港,則過于樂觀。全球化的時代決定了疫情的雙向傳播,很難有國家幸免。
盡管全球供應鏈的調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作為勞動力大國,中國必須未雨綢繆。專家認為,中國可以利用巨大的經濟體量和市場規模,擴大開放,推動產業政策更加公平公正,完善知識產權保護,讓外資愿意進入。更關鍵的問題是,能否像當年的日本和德國一樣,隨著收入水平、要素成本的提高,發展出強勁的制造、創新能力,成功轉向中高端產業。
當前中國制造業仍處于國際分工中低端環節,此次疫情或將倒逼相關產業升級。專家認為,相關企業做好原材料儲備的同時,也應鼓勵企業和研究機構加大研發力度、人才引進和市場開拓,把握機遇承接高端制造業國際轉移。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