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產業健康發展,有效支撐科普事業發展
作為創新發展的兩翼,科學普及有著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科普產業健康發展,能夠大幅提升科普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有效支撐科普事業發展。
作為創新發展的兩翼,科學普及有著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科普產業健康發展,能夠大幅提升科普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有效支撐科普事業發展。我國科普產業發展的現狀如何?未來將往何處去?日前,在第八屆中國(蕪湖)科普產品博覽交易會期間舉辦的中國科普產業發展論壇上,多位科普領域的專家積極建言獻策。
科普產業和科普事業并舉
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比例為6.2%。“這一數據約相當于歐洲上個世紀80年代的水平,而同年美國這一比例為28%。”中國科協科普部部長白希說,“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在2020年將這一比例提升到10%,相當于達到創新國家的基本門檻。
科技部在2017年年底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公益性科普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行經費的公共投入不斷加大。2016年,全國科普經費籌集額151.98億元,比2015年增加7.63%,其中政府撥款115.75億元。在各項科普經費支持下,我國科普場館數量快速增加,各類科普活動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科普圖書出版保持增長,科研設施開放漸成常態,各類科研機構和大學積極開展各式各樣的科普活動。
然而,我國科普領域存在社會和公眾的科普需求與科普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呈現出公益性的科普事業與經營性的科普產業的不平衡發展狀態。中國科普研究所研究員鄭念認為,大力發展科普產業,促進科普事業與科普產業并舉,是新時代科普工作發展的新趨勢和新要求。
科普產業是基于科學技術進步發展起來的一個特殊產業,由科普產品的創意、生產、流通和消費等環節組成,在市場機制的基礎調節下,向國家、社會和公眾提供科普產品和科普服務。我國科普企業發展較快,目前且有一定規模的業態包括科普展教、科普出版、科普影視、科普教育、科普網絡信息業。“我國科普產業的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公眾和市場對科普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大,部分科普產業發展態勢良好。”鄭念說。
科普產業前景可期
科普展教業是當前科普產業的主要業態。目前,我國有各類科普場館1393個、全國各級科普基地39756個,還有大量面向社會開放的與科普相關的機構設施。這些組織、機構每年都以政府購買的形式開展科普展教活動,科普展教品企業逐漸出現并發展起來。
中國科普研究所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科普產業的產值規模約1000億元左右,主營科普的企業數量有375個左右。
“總體來看,我國科普企業仍然面臨著數量少、規模小、技術低、力量弱的困境。”鄭念分析說,原因之一是我國科普企業過分依附科普事業。目前,我國科普產品主要提供給各類科普場館和基地,由于科普事業單位資金有限,科普事業單位改革滯后,對科普企業產品的需求有限,制約了科普產業的發展。
“政策法規不配套、不完善,管理主體缺位,也制約著科普產業的發展。”鄭念說,《科普法》等相關法規政策雖然都強調科普事業與科普產業并舉,要求發揮市場機制對科普發展的調節作用,但由于缺乏具體的細則,文件難以落到實處。
針對這些問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提出要實施科普產業助力工程,研究制定科普產業發展的宏觀政策以及技術標準、規范。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