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由2012年的53.5%提高到2017年的57.5%,2020年力爭達到60%以上
記者日前從2018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高峰論壇上獲悉: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由2012年的53.5%提高到2017年的57.5%,取得了超級稻、轉基因抗蟲棉、禽流感疫苗等一批突破性成果。主要農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達95%,畜禽水產供種能力不斷提升。
此次論壇由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中國農學會等舉辦,論壇發布了《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報告(2012—2017)》《2017全球農業研究前沿分析解讀》等5個專項研究報告和智庫報告。
《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報告(2012—2017)》顯示:2017年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7%。農業高新技術產業不斷壯大,帶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為保障國家糧食與食品安全、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業綠色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報告強調,我國農業農村科技工作要面向世界農業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現代農業建設主戰場,不斷提升農業農村自主創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水平,力爭到2035年,農業農村科技創新整體實力進入世界前列,部分關鍵領域居世界領先水平,若干領域引領全球農業科技發展,全面支撐我國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業農村科技現代化發展。
《2017中國農業科技論文與專利全球競爭力分析》顯示:2014—2016年間,我國農業發明專利申請量全球第一,且近5年技術發展增速保持第一;同時在園藝、種植和播種技術、飼料和肥料幾個領域相對技術優勢排名第一。分析結果顯示:2014—2016年間,我國農業領域基礎研究受到重視,論文產量不斷提高,總發文量全球排名第二;我國農業科技論文的國際影響力較高,論文總被引頻次排名全球第二,學科規范化引文影響力指標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我國農業科技論文產出質量受到研究同行和高級別期刊的高度認可,高被引論文發表量和Q1期刊論文發表量均在全球排名第二;在分析化學與應用化學、農業工程以及食品科學與技術等學科領域表現突出。專利全球競爭力分析結果顯示:中國有16家機構進入全球前五十重要專利權人排名,其中中國科學院排名第二;中國農業科學院排名第四。
科技體制改革縱深推進,布局了“1+8+3”重大項目構筑先發優勢;推動了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建立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4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246個;縣域創新驅動發展邁上新臺階,科技扶貧精準脫貧全面推進,支持中西部23省區選派科技人員66525人,培訓各類科技創業人員9743人;星創天地累計培訓創業人才227萬人,孵化企業10335個,培育農村新型經營主體10475個,建立線上網絡平臺890個,成為農村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載體。
“通過不斷努力,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科技支撐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力爭達到60%以上,農業科技創新整體實力將進入世界前列。”徐南平說。
徐南平表示,創新驅動鄉村振興發展,要重點抓好七個方面工作。一是推進改革創新,構建國家農業農村科技創新體系。二是加強研發部署,搶占農業科技創新戰略制高點。三是統籌基地建設,形成農業科技國家戰略力量。四是實施人才戰略,建設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五是建設科技園區,發展高新技術企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六是強化縣域創新,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七是決勝全面小康,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