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人工智能技術支出到2020年將達到2758億人民幣
自去年下半年起,互聯網人都感覺日子逐漸變得不太好過。如果說曾經的自媒體喜歡販賣焦慮頗受人唾棄,而現在,這種焦慮消極的情緒無需人提醒,早已在人群中發酵彌漫,無論是社畜還是老板。
一面是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多家企業裁員降薪,一面是生活突然要開始操心“水果自由”的基本問題;一面是外企陸續從大陸撤離,一面是華為危機引發民族情緒讓大家義憤填膺;一面是很多失業者經歷了更長的求職期,體會從財務危機到自信心打擊的多方面挫折;一面是在職者無法忍受家常便飯式的加班,壓抑、憋屈的情緒在一場“996.ICU”的活動中集體爆發。
在中美貿易激戰和國內金融去杠桿政策的大背景下,互聯網經濟體的泡沫似乎一觸即發。盡管企業諱莫如深,行業早已風聲鶴唳:“互聯網行業寒冬期到來”、“程序員失業潮來襲”、“巨頭們勒緊褲腰帶過日子“等言論不絕于耳。
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這幾年高歌猛進的人工智能行業所面臨的挑戰將不言而喻。下面,我們將從資本風向、熱門領域、企業動態、人才市場等方面出發,從中探尋中國人工智能領域發展現狀,剖析未來發展趨勢,以更好地幫助相關從業者做出適當的調整。
行業現狀:資本寒冬來了,但“吸金”效應仍在
放眼全球,人工智能行業的投入和市場規模依舊呈高速增長趨勢。
在投入方面,根據IDC在2018年發布的《對話式人工智能白皮書》顯示,全球人工智能技術支出到2020年將達到2758億人民幣,未來5年復合增長率高達50%,到2020年,中國人工智能技術支出將達到325億,占全球整體支出的12%。
在市場規模方面,據MarketsandMarkets的最新數據,人工智能的市場規模將從2018年的214.6億美元增長至2025年的1906.1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達36.62%。
與此同時,人工智能企業的融資額也在持續增加。尤其是在2018年被稱作資本寒冬、大環境不好的背景下,我國人工智能領域投融資逆市增長,實現融資額1278億元,融資事件602起,雙雙創下新高。而另一方面,全國拿到風險投資的公司(含上市公司)僅占國內人工智能企業總數的30%。
也就是說,有70%的公司仍然拿不到投資。通過對2018年人工智能投融資市場的回顧和2019年上半年投融資市場的分析發現,人工智能領域的資金向頭部創企集中的趨勢明顯,2019年該趨勢得以延續。
這些現象足以表明,資本不再激進,熱錢不再涌動。如今AI這條賽道上,已經變得很擁擠,新興的創業公司在拿錢這個問題上,不再如往年那么幸運了。當人工智能創業熱潮逐漸趨于理性,代表人工智能企業或面臨洗牌。
在當前資本市場資金短缺的情況下,會有大量底層技術實力較弱的企業逐步被淘汰,而一些細分領域中,有扎實技術支撐并且有商業落地能力的企業才有望迎來發展。
細分市場:已形成人群大數據積累的領域,AI落地速度快
通過對2018年國內人工智能領域投資情況的分析可以發現,國內BAT等幾大巨頭均重點在To B(企業服務)領域進行了投資布局。當前,隨著中國人口紅利逐漸消退,人工智能領域落地于To B是未來趨勢。人工智能賦能下的芯片、金融、安防、文娛、醫療、汽車等各行業的投資均在2018年呈爆發態勢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